一定要在有效投资这个环节上继续发力,而实际上这些投资可选择的对象,绝对不像有的研究者所说我国投资已经基本饱和,找不到多少合适的项目了。
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是人们较为基础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新发展阶段建设高品质生活,既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持续提升,实现物质生活的高品质,也要高度重视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生活的高品质。在学有所教方面,主要是通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在劳有所得方面,主要是通过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健全劳动就业平等参与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高品质生活必须建立在高效能治理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民生保障仍有短板,严重影响到形成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互动循环。新发展阶段建设高品质生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高质量发展同建设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而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这相当于是政府单方面想让企业借钱去保就业,但不符合企业的基本逻辑。
但事实上,我又有些担心房地产行业在今年下半年过热。今年用于拉动地方政府投资的专项债为3.65万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2.5万亿的减免税收。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为全国每年的一般财政收入为20万亿左右,2.5万亿就意味着今年仅仅减税就会达到10%以上,表明中央政府保市场主体的决心很大,力度少见。财政政策方面 基建投资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块,但从2018年开始,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路下行。
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提出的基建总额都在30万亿以上,即便这30万亿可以分好几年,但折合到每年恐怕也远远不止3.65万亿。保增长的重点在促消费 今年我们要保5.5%的经济增长率,重点在哪里?5.5%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达到的目标。

比如央行多发货币使利率从3.5%降到3%,国有企业从中获利更多,民营企业的利息通常至少是7%-8%,甚至10%以上,利率一点点的变动传导到民企几乎可忽略。北大国发院每年会出一份大型报告,今年报告的内容就是关于中国的双碳路径。结果发现,按照十四五规划,我们即便稳步降低碳排放,到2030年也可以实现碳达峰目标。现在正处在全球第四波疫情,鉴于目前香港疫情的严重性,我们继续实施严防严控的措施有必要。
类似这样的防疫技术研发可以加快,使用范围扩大,争取以后能推广到每个机场、餐厅和酒店。地方政府对基建的感受恐怕也一样。1.65%加上3%,即碳排放可以下降4.65%。过去两年的实际增长率平均为5.2%,所以今年要达到5.5%的目标有难度。
怎么提升?当然不能靠内生型消费(收入增长驱动),我仍然坚持这两年来的呼吁——给老百姓发现金促消费。怎么用好煤炭?我认为要依靠一些清洁煤炭的技术,比如煤制气、煤制油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双碳的新提法,也为煤炭工业指明了一条路。即使地方政府愿意去投资,我们也要对债务问题保持警惕,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商业性债务。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做了评估。需求侧方面 在需求端,投资受制于预期下降,所以必须提振国内消费才行。通过消费乘数(3或者5)计算可知,每人1000元左右可以带动4.5万亿至6万亿的消费,可以形成相当大的消费规模。但是,凯恩斯在一百年前就告诉我们,消费想上去是有办法的, 即促进自主性消费,即不依赖于收入的消费部分。这意味着到2030年,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里将仍保持较高比重。同时,在预期减弱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也不愿去贷款。
开发商自己干不了的,可以找合作者,剩下的事情市场总会解决。如果每年的排放效率再提高0.8%-0.9%,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对冲掉经济增长5.5%产生的碳排放量。
我自己测算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4.65%-6.5%,中位数刚好是5.5%。我认为这件事其实也不难,比如当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后,政府要求他必须把其中的四分之一拿出来建长租房。
供给侧方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两年政策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需要反思。政府工作报告的三大亮点 我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到今年的报告有很多往年少见的新亮点。
房地产行业好,建材、家电行业才会好,因为大家买了房都要装修、买家电。两会上,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我国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中国全部能源消费中占大头,即使在十四五期间降低10%,占比仍将达到50%。城投债在2020年增加4万多亿,去年又增加6-8万亿,可见增速很快。一般的看法是,如果想提振消费,大家的收入必须提高,否则消费上不去。
此外,排放技术升级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使碳排放可以降到更低。目前政策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但现在全国产能过剩,产品滞销。
比如从今年促进地方投资的3.65万亿专项债中拿出三分之一来增加消费,平均给全国每人发1000块钱左右,以电子货币的形式让大家限期使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增长的主要目标,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显著体现了这一点。
即便十五五期间占比再降低12.5%,仍将占比37%。因此,还是应建立起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避免出现去年那样政策上的大起大落。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今年一季度扩表(扩大资产负债表)7400多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政策力度非常大。同时这些商业性债务的还款期限很短,地方政府很快就会面临偿付问题,最后又得来一次债务置换,不可持续。两难之下,地方政府对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都非常大。
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的演讲整理。整理:何又夕 进入 姚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如果产能过剩时还鼓励企业多生产,明显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非常精准的疫情防控,现在还有一种核酸检测可以当场出结果。
中央也发了文件,认为高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发展,很多高铁线路不赚钱。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是微观传导机制有问题,深层的原因是对民营企业一直存在歧视,表层和短期的原因是大家的预期减弱。 |